庆七十华诞·展名师风采|常亚青:立德树人排头兵 牧海耕播领军人 -记辽宁省教学名师常亚青

时间:2022-08-29浏览:146

   

    常亚青,男,中共党员,水产与生命学院二级教授、水产养殖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专家、首届辽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市优秀专家和大连市领军人才等,享受国务院和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现任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曾担任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长、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委员会海水养殖分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生物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和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1985年,18岁的常亚青满怀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踏入了大连水产学院的大门,海的蓝色基因也在那一刻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骼。1992年,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在当时水产养殖系领导的一句“你是党员,要留下”,留校任教,从恩师我国著名海水养殖专家王子臣教授手中接过了教鞭,也接过了老一辈“水院人”的初心使命——“扎根海大、教书育人、强海兴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留校之后的岁月里,常亚青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创造性地构建了专业课建设的“一线三翼模式”,打造了贝类养殖学等多门省级或校级的精品课程、一流课程,突破了中间球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建立了我国海胆增养殖技术体系,充实了刺参、海胆分子育种学基础理论,培育出了刺参、海胆、扇贝等多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水产和海洋专门人才,此外,组织成功申报了“水族科学与技术”、“水产动物医学”两个新办水产专业,牵头建设了国家级刺参遗传育种中心、辽宁省海洋牧场与海水健康养殖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海水养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工作站、辽宁省海洋水产领域研究生创新交流中心以及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声誉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初心,立德树人排头兵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坚守初心桃李芳菲。2022年是常亚青教授从教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他满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才兼备、祖国需要、社会认可的水产专门人才视为己任,认真钻研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让三尺讲台和实验台变成了有魔力的磁铁,牢牢吸引着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作为专任课教师,常亚青教授主讲水产学科导论、贝类增养殖学、棘皮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养殖生物学等6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他深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为此,他紧紧围绕“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建设”这条主线,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创造性地构建了专业课建设的“一线三翼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他带领教学团队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水产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内容建设当中,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先后主编了《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学概论》等课程教材,其中,《贝类增养殖学》为全国统编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水产学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目前,两部教材已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选为专业课教材或理论参考书籍。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他眼光敏锐,早在2003年便在国内率先自主开发了贝类增养殖学CIA课件和《扇贝人工繁育虚拟仿真系统》,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当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线下授课受到巨大冲击时,学生们却能有条不紊地通过登录学习网站在线上进行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相关学习,学习质量丝毫不受疫情影响;此外,他还创新性地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养殖池塘、科技小院(教育部“辽宁普兰店海参科技小院”)和渔船上,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以强国兴农为己任,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常亚青教授主讲的专业课程先后入选辽宁省精品课程、辽宁省一流课程,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荣获“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大连海洋大学贝类与贝类增养殖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等荣誉,团队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二百余人,本科生上千人,毕业生中有很多成为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我国渔业产业贡献力量。近年来先后有5名同学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8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和大连市三好学生等荣誉,32人次获得校级奖励,5人以优异成绩获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先后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牧海耕播,种业创新领军人

    种质创新独辟蹊径,牧海耕播广阔天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种质改良和创新也是常亚青教授心中心心念念的执著。

    1989-2022,三十余年间,常亚青教授一直致力于北方海珍品的遗传育种、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科研和科技推广等工作。突破了中间球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建立了海胆的养殖技术体系,充实了刺参、海胆分子育种学基础理论。团队先后培育出刺参“水院1号”、中间球海胆“大金”、虾夷扇贝“明月贝”和刺参“安源1号”等4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其中,刺参“水院1号”和中间球海胆“大金”均是国内第一个海参和海胆新品种。近十年,团队成员获批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揭榜挂帅项目等在内的各类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含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9件,制定并颁布国家标准、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第一个养殖海参新品种—“水院1号”的诞生,到今天刺参良种养殖的全国性铺开,从1989年大连水产学院养殖室里的200余只引进中间球海胆,到2021年辐射辽宁、山东乃至福建的海胆养殖业,常亚青教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牧海耕播,在水产遗传育种、养殖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众多突破,为水产科技进步、辽宁海洋强省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情系三农,行业服务孺子牛

    心系北方海珍品产业振兴,舟行四海科技兴渔。“渔民之友”是渔民和水产企业对常亚青教授最亲切的称呼,30余年来,常亚青教授带领团队足迹踏遍了我国辽宁、山东、河北、福建等地沿海,每到一处便开展周密的实地采样和调研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成果推广示范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通过多种方式为相关省市养殖企业、养殖户开展海参、海胆、扇贝等新品种及高效养殖技术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积极服务辽宁、山东和福建沿海地市政府及行业协会,通过科技特派团、科技培训以及央视移动新闻、新华社现场云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产业问题,线上、线下超过400万多人次参与。近年来,常亚青教授团队的工作受到了社会以及各级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经济棘皮动物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团队”等,在服务行业、帮助养殖户和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1992-2022,三十载青春韶华,三十载孜孜求索,三十载呕心沥血,三十载薪火传承,一路走来,常亚青教授始终坚守“扎根海大、教书育人、强海兴国”的初心使命,他的努力在“老水院”到“大海大”的历史变革和日新月异中得到了印证,他的付出在行业振兴和渔民的笑颜中得到了回应,他的奉献在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祖国需要、社会认可的水产专门人才中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