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七十华诞·展名师风采|闫喜武:高校职能的模范践行者

发布者:新闻中心审批人发布时间:2022-09-10浏览次数:153

    闫喜武,男,水产与生命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为辽宁省贝类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校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带头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首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贝类良种培育与增养殖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首批最美科技工作者,学校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人物。兼任中国贝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蛤仔分会执行会长。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大学的职能本质上是通过教师这一群体得以实现,传自然、社会、做人处事之道,授经典、前沿、应用实践之业,解钻研、求学、人生百味之惑。如何更好地践行大学使命与大学精神始终是每一个致力于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学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他们以课堂为战场,以实验室为己家,以校外基地为舞台,一丝不苟、呕心沥血,榜样层出、凯歌绕梁。

    1979年,17岁的闫喜武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大连水产学院淡水渔业招收的第三届本科生,毕业后前往内蒙古农业学校任教,为内蒙古培养了一大批紧缺水产人才。鉴于俄语的局限性,他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并于1989年考回母校攻读水产养殖硕士学位。三年后,就职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贝类苗种繁育一线工作10年并取得突出成绩。2002年,求知若渴的他再次踏上负笈游学之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生物专业。2005年,博士毕业后,他又回到熟悉的黑石礁畔,开始了无悔一生的奉献事业。半亩方塘讲星辰大海,一片滩涂聊格物致知。2022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学校发展、产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闫喜武教授光荣退休。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闫喜武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专注本科教学,先后承担环境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等本科课程,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编写了《蛤仔养殖学》《蛤仔育种学》《辽宁滩涂贝类繁殖生物学》等著作。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他潜心研究生培养,多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80人,其中招收了我校首位留学生,填补了学校水产学科硕士留学生培养的空白,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位点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开放办学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身体力行。每年寒暑假,都安排学生到生产单位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消化课堂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他指导的3篇硕士论文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他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硕士生导师。他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好评,有21人先后考取博士生,目前已有2名毕业生被聘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他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又给他们慈父般的关爱。针对个别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他经常告诫说:“国家的钱不能乱花,父母的钱不能乱花,自己的钱也不能乱花”。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学生,也关心遇到困难的其它学生。金同学在读研期间,与其导师发生了点矛盾,学业无法进行,通过学校研究生部找到他。他接过这个学生,并多次做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并克服了自身的缺点,顺利完成学业后,考入韩国釜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崔同学个性强,由于与导师关系没处理好被退回研究生部,并面临失学的窘境。闫喜武没有放弃这个学生,经过多方联系,为其联系了一位校外导师,在大家的努力下,该同学如期毕业。闫喜武还十分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除自己的学生外,已有多名研究生或本科生经他引荐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闫喜武的倾力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敬仰与爱戴。一位研究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闫老师,您的鼓励会永远伴我前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我明白了它的内涵”;另一位研究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您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他积极投身教学管理,作为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他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带领大家共同提高,为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校国家级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申报过程中,做了大量扎实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该中心于2009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填补了大连海洋大学无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空白。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闫喜武坚持弘扬科学精神,紧抓创新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把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在建设蓝色粮仓的伟大事业中。他长期从事蛤仔遗传育种、苗种繁育及健康养殖理论和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制订行业标准1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多项。

    作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一五”至“十三五”岗位科学家,他带领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高质量菲律宾蛤仔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为蛤仔抗病抗逆、生长发育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以及种质改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与他的创新团队攻坚克难,培育国审水产新品种3个,其中菲律宾蛤仔“斑马蛤”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蛤仔新品种;率先突破日本海神蛤、中国蛤蜊、宽壳全海笋、薄片镜蛤等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使我国菲律宾蛤仔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和滩涂贝类苗种繁育技术走在世界前列。2009年,以该研究成果为重要组成的《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校近30年获得的排名最高的国家级科研奖励(闫喜武作为第二完成人、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在成功更名大连海洋大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积极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团队现有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和 “万人层次”各1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2人。

    社会服务,脚踏实地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多年来,闫喜武教授坚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多次深入企业和海岛渔村,诚心实意开展社会服务。他通过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进行推广,将建立的黄海北部菲律宾蛤仔潮下带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到沿海地区,推广示范面积达百万亩,年增产值近50 亿元,在不增加养殖面积下降的情况下,蛤仔的产量由年产98万吨增加到124 万吨。他帮助企业和渔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渔民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利用电话等多种途径义务为渔民进行技术咨询达100人次以上。他既是为渔民答疑解惑的专家,也是渔民和企业家信赖的朋友,为养殖企业提倡增效、地方经济助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闫喜武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它传达了党中央对为国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的关心与关爱。这既是拼搏奉献、为人师表的个人殊荣,也是学校在践行大学使命、书写高等教育事业新篇章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集体映射。教学是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育人展示,科研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延伸。闫喜武教授将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脚踏实地做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勇攀科研高峰、服务社会发展的学习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