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金星 深耕渔业科技 践行使命担当

发布者:新闻中心审批人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119

    金星,我校渔业机械专业1980级校友。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渔机系渔业机械专业,同年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工作。38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现任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科学谋划,找准定位——黑龙江所作为国家渔业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力量一部分,其办所宗旨是立足于黑龙江流域、三北地区和全国冷水资源分布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淡水渔业特别是冷水鱼产业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解决渔业发展中关键重大科技问题,建立健全现代科研机构运行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流现代院所,为我国渔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金星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中他始终坚持黑龙江所的办所宗旨和发展定位,按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研为本,以创为先”的发展理念,坚持黑龙江所“突出特色、保持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科学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队伍”五大体系建设创新升级,在优学科、建团队、谋项目、强平台、育成果、促转化、建机制等科技管理工作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并取得良好成效。

    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发展方向——作为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领路人,金星以“突出特色、保持优势、补齐短板、增加产出”为目标,按照“精准定位、层级推进、突出重点、打造优势”的建设思路,重新构建了包括水产生物技术、遗传育种、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鱼类营养与饲料、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与环境、水产品质量安全等8大学科23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布局。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在8个学科基础上,组建了9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6个团队入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以“四类鱼”育种为主线,育种、养殖等全链条一体化设计,人员精准定位的科技创新团队新格局。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同创新,人员精准定位,绩效目标管理的创新团队建设,团队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坚持需求导向,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在工作中,金星带领研究所按照总书记“共抓大保护”的指示精神,谋势而动,发挥国家级科研单位的行业引领作用,及时组织全所及行业科技力量,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开展“西北、东北”及“西藏”渔业资源与环境科考专项建议,均获得立项支持,开启了我国内陆渔业资源与环境第二次科考新篇章,项目的实施为政府决策及区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发挥优势,精心组织谋划,在积极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立项中颇有斩获。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蓝色粮仓”、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争取均取得满意结果。近十年新上项目679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占比53%,合同总经费4.6亿,项目层次、数量、经费上均取得跨越式发展。其中,2020年各类项目共135项,合同经费1.5亿元,人均年度到位科研经费突破50万元。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重大成果培育——作为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他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凝炼重大成果培育项目,整合内外资源,强化成果培育的集成度、创新性和针对性,做到全程组织协调并加以推动落实。2009年以来,黑龙江所共获各级成果奖励44项,作为牵头单位,“鲟鱼繁育及产业化技术与应用”“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及产业化”分别于2009年、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省长特别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在鱼类新品种培育方面,“十一五”以来,获国家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松浦镜鲤、虹鳟“水科1号”、杂交鲟“鲟龙1号”等鱼类新品种10个,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正在开展鲫无肌腱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无肌腱刺鲫亲本近200尾,成果的推广应用必将对鲤科鱼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构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他坚持“理清需求,找准渠道,建管并重,支撑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科技创新平台条件建设规划,加以推进落实。2012年以来,先后组织推动了“淡水鱼类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冷水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农业科学渔业资源环境抚远观测实验站”3个国家级平台和3个省部级实验室申报并获批。目前共有11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挂靠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为加强平台建设,“十二五”以来,共组织实施基本建设与修缮购购项目29项,总经费2.7亿。先后完成了淡水鱼类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所属渤海、呼兰、宽甸三个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实现更新换代。其中“淡水鱼类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获农业部优质工程奖。项目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和三个科研试验基地的科研条件,为黑龙江所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坚持产业导向,推动成果转化——他按照“集成技术、集中力量、专项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打造黑龙江所推动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国家冷水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平台,重点解决了优良品种少、病害严重、养殖方式及加工技术滞后产业发展等突出问题,培育出虹鳟“水科1号”、杂交鲟“鲟龙1号”等新品种,创建虹鳟全雌二倍体、三倍体制种技术,HIN、IPN疫苗研制已进入生产性实验阶段。通过“联盟”的带动,推广了大型带残饵粪便收集系统的网箱养殖方式,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成果的转化运用带动了冷水鱼产能的健康发展。据2020年渔业年鉴统计结果,鲑鳟鱼产量近4万吨,鲟鱼产量已达到10.4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鲟鱼养殖大国,初步解决了虹鳟养殖产业发展“卡脖子”的问题。多个鲤鱼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主推品种,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淡水养殖业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三北”地区湖泊生态渔业和盐碱水域渔农综合利用新模式,形成了水电工程环境评价与物种资源保护支撑体系,成果推广应用对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发挥了有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增长,有效地解决了人员经费不足问题,职工收入显著提高。

    调整内设机构,明确职能任务——按照现代院所管理要求,他进一步厘清职能、调整机构,重点解决管理不精、创新目标不聚焦、人员定位不准、优势特色不突出、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通过采取对上争取、内部重组、中层干部选拔等举措,新增2个内设机构,形成了7个职能部门、7个业务研究室、9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科研基地的组织架构。理顺了科研、管理两只队伍,形成了研究室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架构,实现中层干部队伍、学科团队带头人年轻化目标。

    制定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他结合黑龙江所区域特点和工作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先后组织制定出黑龙江所“科技发展、学科建设、成果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一体化发展规划,理清单位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为黑龙江所创新发展赢得先机。组织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和基本建设及修缮购置规划建议均得到立项支持。组织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奖励激励、薪酬分配等七个方面60余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了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激发了科研团队的创新潜力和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了管理队伍高效运行水平。

    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近十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6项,合同经费近3000万元,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

    通过项目的实施,初步查明了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部分物种致危原因。根据调查结果和综合评价标准,提出了西藏濒危鱼类优先保护物种建议,编制了雅鲁藏布江重要鱼类栖息地分布及保护区选址方案,形成了《西藏渔业法律法规适应性》调研报告,出版了“西藏雅鲁藏布江鱼类与资源”系列专著,编制完成了《雅鲁藏布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规划》。相关成果为后续雅江渔业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及种质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泊渔业生境营造、资源增殖与定量捕捞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湖泊渔业生境快速退化的普遍问题,重点开展湖泊生境营造和资源增殖技术研究,聚焦解决“放什么、捕多少”等湖泊增殖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对查干湖、兴凯湖、连环湖、乌伦古湖等三北地区重要湖泊生态渔业模式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执行,建立起大水面生态渔业协同攻关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开展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推广,有效促进了三北地区大水面生态渔业三产融合发展。

    金星把理想和信念倾注于渔业科技事业上,把初心和使命融入渔业科技创业中,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38年如一日深耕渔业科技,践行使命担当,在国家渔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征程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